
前天晚上,在我的知识星球里,有个小伙伴提了这样一个问题:如何让自己避免陷入垃圾信息的茧房、从而获取到更优质的信息?我记得这个话题我之前聊过,但是现在已经2023年了,对于“信息茧房”这个话题,我还是有很多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的。我以前也刷过短视频,但是我从来都没刷到过小姐姐的视频,映入我眼帘的都是赚钱、营销、人性相关的。即使我搜索“美女” ,也都是分析这些美女都是如何利用美色赚钱的,而不是美女视频本身。换句话说,在短视频平台里,好像我是一个对女色完全不感兴趣的机器人。当我卸载软件,重新下载短视频软件、还没有登录账号的时候,我就发现,给我推送的视频除了是美女跳舞,就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事件(比如淄博烧烤、大熊猫回国、五一景区挤满了游客这些)。
但是当我登录短视频软件之后,就只给我推送特定几类视频内容了。大家看懂了吗,互联网时代,只要不刻意抵抗,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特定类型的信息包裹、洗脑,而且根本看不到其他类型的信息。信息茧房就形成了。每个人筛选、处理、吸收信息的能力不同,人就会被分成三六九等。
长此以往,人与人之间会出现一个可怕的分化,大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。当然,我并不是说整天在网上研究赚钱、研究营销、研究人性的人就高人一等,而是说,这样的人赚钱可能稍微容易一些。而那些整天刷小姐姐跳舞视频的人,他们的审美能力可能会有所提升。在传统媒体时代,有这样一种说法:你的注意力在哪里,成长就在哪里。
但是在新媒体时代,这句话得改了:你的注意力在哪里,那么大数据就会持续给你推送什么,长期被这类信息投喂之后,你就会变成这种特定信息的奴隶。物质层面,有句话叫“人如其食” ,精神层面其实也是成立的:我们每天吃什么精神食粮,摄入什么特定的信息,那么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。每天关注赚钱信息的人,会越来越有钱;每天关注不赚钱信息的人,会越来越穷。逻辑非常简单。
这就是为什么在20年前,每个人谈论的事情都差不多,甚至大家表情都是一样的,每天都是乐呵呵的,因为大家都是看同样的电视节目、听同样的收音机电台。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,人和人之间的分化就越来越大。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、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,每个人的认知、思考能力、处理信息的能力差异巨大,那么将来大家的成就也是千差万别的。
有的人数十年蜷缩在一个狭小的信息茧房里不肯出来,委顿不堪;而有的人却畅游在广阔的信息海洋里,非常自在。那么问题来了,我们该如何刺穿信息茧房、让自己的大脑不受特定信息的禁锢,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、收入更加丰厚呢?我自己有6条经验跟大家分享,前3条免费阅读,后3条比较值钱,需要付费阅读:
① 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
比如我刚才提到的收音机,几乎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受大数据操控的平台了。我每天健身的时候都会听收音机,大家不要以为收音机是上个世纪的产物,早就过时了。错了,现在收音机的受众是年轻的有车一族,是中产。他们的品味、购买力都是中等偏上的。你以为现在收音机里除了评书就是卖假药的吗?收音机节目质量并不低,至少在我看来,比刷短视频有意思多了,还省眼睛。比如昨天我听了一个节目,就是讲马斯克发家史的,今天听了一个节目,是讲新型互联网诈骗的案例。上午九点我也会听健康节目,大家不要以为是那种卖假药的砖家,现在的电台都有自己的公众号和抖音,如果他们敢请卖假药的砖家来做节目,会被骂死的。现在电台的健康节目,请的都是三甲医院的主任,而且大多数都是有留学背景的博士、博士后,讲的都是现代医学。比如,有一期就是讲“幽门螺杆菌”的,医生讲的内容,除了有自己的临床案例,还有柳叶刀杂志的最新报道。
② 没事多去逛图书馆、书店
我每天都需要写东西,但是我的脑子里也没有多少存货,所以我也需要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。所以,我偶尔就会去大型图书馆或者书店乱逛,而且每次都是收获巨大。我之所以用“乱逛”这个词,因为这件事有很大的随机性,不受大数据约束。我撞到一本书就会随手翻翻,而且基本上在5分钟内我就能确定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,15分钟内我就能把这本书的精华给提取出来了。更绝的是,我能把这些精华直接转化成钱(至少500元),具体的做法就是:用手机记录下大概内容(100字之内),回家就直接结合自己的经历,写成了一篇付费阅读文章。所以,每当有人让我推荐书籍是,我都回答说:读书没用,我已经很久不读书了,但是我经常“乱翻书”。另外,大家不要以为我看点书就直接用来卖钱太庸俗,要知道,知识和思维,如果你不能“为我所用” ,那就不算是我的。所以,逛书店绝对是刺破信息茧房的利器。
③ 多旅行
我之前说过一个比较玄的观点:人的地理空间打开了,心理空间才能打开。什么意思?就是说,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还重要。举个例子,之前很多媒体带节奏黑韩国(区别对待),最近又开始黑泰国(嘎腰子),黑美国动物园(虐待熊猫)。真实情况呢?我不好在公众号里说,你想要了解真实情况,只有一种办法:去当地出入境管理局申请护照,然后分别申请韩国、泰国、美国的签证,然后买机票飞过去,亲自考察。有人会说,看网上的报道不就行了吗,如果不相信新闻的报道,去关注那些在外国的主播也行啊。
我想说,错了,不行。任何一个媒体、一个个人,都是有偏向性的,即使是你亲爹在国外生活,他说的话你也不要相信。想要了解真实情况,必须你亲自把肉身挪过去。没有第二种办法。
④ 不要给设备太多权限
我用的电脑和手机,只有苹果和三星这两个品牌。如果将来索尼或者HTC又开始生产手机了,我也会选择这些品牌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这些牌子相对来说还是守规矩的,在获取用户数据、窃取权限等方面,还是比较老实的。即使这样,我跟朋友聊天时,也都是断网的。安装应用时,我把大部分权限都关掉,只留那几个必须留的权限。而且不需要联网的单机软件,我也会把网络权限全部关掉。虽然这个时代我们都逃不过大数据的掌控,但是我们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大数据的掌控。另外,就像我在知识星球里说的那样,如果你自制力一般,那你就把所有短视频软件都卸载,碰到任何新闻都要像碰到毒瘤一样立刻划走。
“上网”这件事我觉得已经成了一种弊大于利的负担了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每天在网上停留的时间越长,赚钱就越少、情绪就越负面、健康程度就越糟糕。我自己把家里的宽带都注销了。
⑤ 不要碰免费的产品,多输出内容
当你不需要为产品付费时,你就是这个产品。前期免费体验的过程中,都会被采集数据。总之呢,平时没事的时候,把网断掉,不要总是瞎浏览,多写点东西,输出这个动作比输入有用多了。99%的输入动作都是废动作,不仅浪费了时间、赚不到钱,还会平添自己的焦虑。多看文字,少看视频。因为视频不经过什么思考,都是直接被灌输进大脑的。信息茧房的形成,主要是短视频的功劳,大数据主要也是指的视频。
而文字大部分都是主动点开的,阅读的过程是需要调动我们大脑思考的。如果你看不进去文字,那就多闭目养神,听听收音机,听听喜马拉雅FM,不要抱着手机刷来刷去。
⑥ 多跟不同类型的人交流
一方面,多跟不同行业、有成果的人交流,提高信息交换频次。这样做能非常有效地刺穿信息茧房,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。认识的人越多,越能理解自己思维的局限性。我之前说过一点,如果你能真诚地请别人吃饭,肯定能请到很多人。什么东西是最容易感染贵人的?年轻,上进,懂规矩。谁看了都喜欢。另一方面,多接触那些为你感到自豪的人,他们会给你由内而外的力量。
文档整理属实不易,若此文确实帮到您,可以给博主打赏支持一下,让博主知道这个文档真的有用,也有更多动力去坚持做这件事!您的一点心意就是对博主最大的物质和精神奖励!(触摸或点击此处进入捐赠赞助页面👌)
参与讨论